黄俊在制作吊脚楼模型(陶沙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记者 李永红 陈绪开 陶沙
选料、开料、划线、打孔……3月3日,椒园镇黄俊非遗工作坊内木屑飞扬,一根根木条在黄俊的雕刻刀下,变成梁、柱、枋、板、椽、榫等。工作坊内,摆放着一件件土家吊脚楼缩微模型,复杂而精巧的结构,形神兼备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别看它们只是一个个缩微模型,但制作工艺和建造一栋真的吊脚楼并无两样。”黄俊介绍。
土家吊脚楼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家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取代,其营造技艺也逐渐被边缘化。
现年35岁的黄俊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根雕,20多岁时,他的根雕作品就可卖到2万多元一件。但每当看到家乡一栋栋吊脚楼变成砖瓦房,他便怅然若失。
“我们这一代还能看到吊脚楼,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不一定了。”他说。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俊在咸丰县结识了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看到其制作的吊脚楼模型不用一钉一铆、浑然天成,黄俊被深深吸引,当场要拜师。
“先相互交流吧。”万桃元婉拒,因为在万桃元看来,这位年轻人或许只是一时兴起。
黄俊没有气馁,决定结合自己的木雕技艺,独立制作一个吊脚楼模型,希望能打动万桃元。但吊脚楼营造技艺凝聚了土家先民千余年创造智慧,工序繁多,仅有木雕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向万桃元请教,黄俊有时一天要跑几趟咸丰。
3个月后,他把精心制作的一个长1.6米、宽0.8米的吊脚楼模型拿到万桃元面前,让万桃元感受到自己的诚意。2018年7月,万桃元选了个好日子,收下这名徒弟,黄俊成为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新一代传承人。2021年,他制作的土家吊脚楼缩微模型在第七届中俄线上“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多个展会上亮相,受到广泛关注,其作品《金丝楠木吊脚楼》被中南民族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组委会评为优秀藏品。
目前,黄俊正探索开发土家吊脚楼系列文创产品,希望借助恩施旅游热潮,让土家吊脚楼成为弘扬土家建筑艺术文化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