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07月17号

多措并举 汇聚乡村治理强大动能


发布时间:2021-09-06 | 来源:宣恩新闻网 | 作者:王慧君 | 浏览量: | 字体:

通讯员 王慧君

8月29日,宣恩县李家河镇四季果园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场负责人王杰正带着几个村民,帮助游客将成熟的葡萄采摘装筐。

在王杰看来,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小水果、蔬菜、苗木等特色种植,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种植技术支持,让小小的水果成为助农增收的产业果,不仅自己的收入增加了,还能带动附近老百姓实现增收,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邻里之间越来越团结和谐,这就是乡村治理的成效。

近些年来,宣恩县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从优化治理格局、培育治理队伍、推进三治融合等方面发力,大力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逐步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之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乡村治理的实际成效。

调整行政村布局,优化治理格局

“现在遇到问题了,村里的干部很快就能过来处理。”椿木营乡后坝村村民张玉桃说。后坝村由以前的勾腰坝、十家坪、木营、锣鼓圈四个村合并而成,今年4月,四个村合成一个村之后,干部力量得到充实,被分成综合协调、产业发展、矛盾纠纷、项目建设等工作组,老百姓遇到问题时,村里根据问题类型直接派相应的干部进行处理。

“今年老百姓采茶收入比去年增加。”万寨乡金龙坪村党支部书记孔家刚感叹道。金龙坪村合并之后,农业干部、农技员经常来村里指导,解决了老百姓的很多技术难题,所以产业的产量质量都有了提升。

宣恩属山区县,人口分散,加之近年来务工迁徙,行政村过大或过小、行政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群众功能弱化等问题比较突出。行政村太小,好的项目不愿意来,基建、产业等跟不上,引领群众过上更好日子始终是个问题。而一部分大村又面临另一种尴尬处境,人口数量多、工作量大,但是村干部数量和小村相差无几,干部一年忙到头,工作往往做不细,群众不满意。

面对这样的现状,宣恩县将行政村布局优化调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根据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把行政村总数由276个优化为147个,合并率46.7%。调整后,行政村平均区域面积由9.86平方公里扩大到18.5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1240人增加到2328人,3000人以上行政村增加至28个,有效优化乡村治理工作格局。

 推进校地融合,培育骨干队伍

“近年来,黄坪村重点带领群众谋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探索‘支部+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发展黄金梨产业,打造‘梨花节’‘采摘节’乡村休闲旅游模式,让全村老百姓获得收益。”椒园镇黄坪村党支部书记姚元翔向学员介绍。

宣恩县在黄坪村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依托该村2400余亩黄金梨基地,通过讲授、研讨、模拟、互动、观摩、体验等教学方式,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突出多元化“实战式”教学内容,开设“身边人说身边事”“解开矛盾纠纷的结”等实战课程,把学员从培训课堂转换到矛盾纠纷、产业基地等一线,引导学员从“单一听”向“实战练”转变。

2020年以来,在该培训基地累计组织培训20余场次,覆盖党员1000余人,其中乡村干部242人,致富带头人232人,组织“实战教”15场次,调解纠纷18起,发展产业300余亩,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8万元。

把教育培训与本地产业发展融合,万寨乡伍家台村也是一个典型案例。该村是湖北省“十面红旗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村有接近4000亩观光茶园基地,成功打造了伍家台贡茶文化4A级旅游景区。为了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把茶叶产业发展经验用好用活,村党支部与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学员不仅可以在此接受思想理论教育,还能现场体验伍家台贡茶种植、采摘、制作等传统茶文化。

伍家台教学基地实行“1114”组建模式,即一个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基地、一个培训中心、一个龙头企业,配套伍家台有机茶叶、黄坪黄金梨、埃山贡水白柚、长槽竹节参等4个产业示范园,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库,吸收党校教师、党员领导干部、榜样人物和“土专家”“田秀才”等50余人入库,组织开展各类型培训118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8期4080人次,党员教育培训42期5600余人次。

“通过实地观摩学习,我对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信心了。”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上,万寨乡向家村村支部书记覃浩满怀信心地说。

今年来,为持续提升基层干部抓基层治理的能力,宣恩县围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主题,依托黄坪、伍家台、野椒园等“校地融合”的教育教学基地,推动13188名党员分批次走进党校学理论强党性、学技能争先锋,智力赋能乡村治理。

 推进三治融合,激发治理活力

“村里准备办一场学党史、颂党恩的文艺汇演活动。大家有不有啥意见?”“同意,早就应该开展这样的活动了。”“如果需要人手帮忙,我在屋里正好得空。”……上洞坪村党支部书记郭伟刚在村里的微信群提问,村民就三言两语讨论开了,有的表示支持,有的提出具体建议,群里十分热闹。

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保证在外农民工知晓村上重大事项,时时参与家乡建设,是抓好乡村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对此,该村以村为单位建立微信群,提前发布会议预告,定时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村级活动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对上级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有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基层治理格局。

除了让老百姓充分表达意见,参与到村里大小事的决策过程,宣恩县还通过建设多元化自治队伍,引导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和事佬协会、文艺宣传队等村民自治组织,让老百姓都有机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党组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自治组织不断发挥作用,各村在禁止无事酒、改善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逐年向好,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变化,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为凝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合力,除了在村民自治上下功夫,宣恩县还不断深化乡村法治和德治建设,强化推进乡村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法治,建立乡村包联网格制度,形成“网格发现、乡村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工作机制,还通过多途径开展法律专题培训、层级培训,让法律走进田间地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加强农村德治,建立道德大讲堂,常态开展出彩系列评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每年按村评选出“清洁文明户”“五好家庭”“十好家庭”等村级标杆,坚持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群众,为美丽乡村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周俊  审核:贺敏  值班总编辑:阳平

投稿信箱
我要报料
宣恩发布
中国宣恩网
非法集资举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