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07月17号

吴铭霞:做好“走”字文章 见世面促成长


发布时间:2023-03-27 | 来源:宣恩新闻网 | 作者:吴铭霞 | 浏览量: | 字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不仅开拓视野、丰富见闻,更是干部成长、地区发展的捷径,党员干部要想真真正正地干事创业,就得要走出办公室、走出舒适圈、走出一隅地,做好“走”字文章。

走出办公室。“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越来越多,前脚踏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后脚就踏进了基层的“大舞台”,缺乏实实在在的基层经验,欠缺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三门”干部而言,走出办公室即是走向基层、做好本职工作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一文中指出:“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窝在办公室一团麻,走出去全是好办法。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间是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难的便捷之路;走出办公室、走上田间路是办好民生实事、调节矛盾纠纷的必经之路;走出办公室、走进泥土路是拉进干群距离、走进老百姓心里的唯一道路。

走出舒适圈。“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在发展与成长道路上,要警惕夜郎自大、画地为牢式“躺平”,要坚持探索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创新本领,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走出舒适圈,就要走出“习惯圈”,打破惯性思维,不是原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是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思考着干;走出舒适圈,就要走出“喜好圈”,没有一个好干部是挑挑拣拣着为人民服务的,要打破自己的好恶,欣然接受新岗位、新变化,不断挑战工作中的琐事与难题,去发现工作中的美与乐;走出舒适圈,就要走出“能力圈”,工作中要保长板,更要补短板,要以“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为目标,努力成为具备综合性能力的栋梁之材。

走出一隅地。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坐井观天、偏居一隅是行不通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出去、学回来是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办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去要到先进地区去,了解前沿资讯,学习先进做法,探索新兴事物;走出去要到示范地区去,借鉴模范做法,考察亮点工作;走出去也要到周边地区去,掌握区域相近、产业相邻的周边地区怎么做、哪里好、哪里差,以周边做法与经验启迪自身发展。“走”不是漫无目的地走,走出去的最后的落脚点是学回来,要让青年走出去,知识学回来;要让农户走出去,技术学回来;要让干部走出去、经验学回来,唯有走出自己的一隅地,才能建设好自己的一隅地。

责任编辑:梁倩  审核:贺敏  值班总编辑:阳平

投稿信箱
我要报料
宣恩发布
中国宣恩网
非法集资举报
分享